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新闻如何写出纵深感

时间:2023-01-31 08:51:49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分享至:


(相关资料图)

笔者发现,一些基层通讯员尤其是刚从事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在写新闻时往往就事论事、就点写点的多,新闻的时间跨度、场景广度、做法维度呈现不够,新闻内容单薄,缺乏纵深感和厚重感,读起来略显寡味。那么,新闻如何才能写出纵深感,读起来如同品尝醇厚老酒呢?

一是写出时间跨度。今天是从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对新闻来说也是如此,我们采写的新闻,所涉工作往往会有个历史演变过程,时间跨度从几年、几十年到上百年,甚至千年,并非孤立于当下。所以,我们写新闻时,有必要深度挖掘这项工作的历史演进过程,用背景穿插方式在新闻中简短呈现,让读者清晰知晓工作的发展脉络,增加新闻的厚重感、纵深感。以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类三等奖作品《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亿户》(此文刊发于2018年3月17日《中国工商报》1版,记者李晶、黄鹏)为例,此文报道了“全国市场主体突破1亿”这一里程碑式的新闻事实,但作者并未就点写点报道此事,而是深度挖掘出38年前全国首个个体工商户诞生前后情况和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市场主体数量等背景资料,穿插文中,将全国市场主体近40年的发展脉络呈现出来,文章有了时间跨度,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成就。

二是写出场景广度。一些新入门的通讯员写工作通讯时,往往只注重写此项工作某个点上的场景,这样写不是说不可以,只是显得场景单一、内容单薄,很难立体、全面呈现工作成效。换句话说,我们报道任何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无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省、市、县层面开展的,都不可能只在某个点上开展,工作场景和成效也不可能只在某个点上呈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时,要多跑一些点,多记录不同点的不同场景,这样撰写的文章才有广度,兼具代表性和说服力。比如,202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以《种粮农民挑上“金扁担”》为题报道安徽粮食生产工作,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了皖东凤阳县小岗村和皖北太和县张槐村粮食长势、农民机械化耕种的场景,一下子就将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农民热火朝天抓粮食生产的场景呈现出来了。再比如,笔者在2022年9月28日《中国市场监管报》4版发表的《品牌响起来 姜农富起来——“铜陵白姜”地理标志推动乡村振兴掠影》一文,写出了姜农种植铜陵白姜和工厂加工、销售白姜的喜悦丰收场景,全链条呈现出铜陵白姜种植、加工、销售工作,让新闻有了纵深感。

三是写出做法的维度。我们在报道某一项工作时,既要关注这项工作开展场景和取得的成效,写场景、讲故事、话数据;更要关注取得成效背后的具体做法,尤其是创新之处,这些创新的做法往往是精华、经典,可供其他单位学习借鉴、复制推广,甚至可以上升为制度。正因如此,我们在写工作通讯时,要深入一线,多维度挖掘、总结提炼蕴含其中的经验做法,弄明白为什么要做、采用哪些措施做的,并将其在新闻中呈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采写这些做法时,要语言精练、短小精悍,切忌长篇大论、一律采用叙述的方式表达,否则,新闻就如同总结汇报,陷入新闻公文化的窠臼,令读者生厌。要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可用采访对象说话的方式叙述,既见事也见人,读起来不累。翻看《人民日报》等央媒重点报道,随处可见提炼出的经典做法,读者不妨自己去阅读体会,在此不再举例赘述。

诚然,一篇新闻要兼顾上述“三度”,确实难度很大,需要作者深入采访以及出众的总结提炼和文字驾驭能力,并非每个基层通讯员都能做到。但没关系,我们不妨将其作为目标,围绕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追赶,新闻写作便不会偏离进步的方向,如此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抵达或接近目标。

□安徽省枞阳县市场监管局 章 洋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空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